銅人療法理論、辯證與論治
中醫、西醫銅人療法的差異說明
診斷(辯證)
中醫體系
對人體構造,用最簡單的描述,分為: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經絡血脈等等,中醫在歷史長河中傳承了數千年,自黃帝內經以降,歷朝歷代的醫學大家,在自身的閱歷中,再進行不斷的總結,並且集結成書,讓後人學習中醫的時候,更快更好的學習到其中精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極具實用性,在不需要任何工具輔助的情況下就能做出診斷,但卻碰到一個問題,每個人的悟性不同、感受不同,很可能10位醫師幫同一個患者做診斷,能得出10種不同的結果,採取的治療的方法也因而有一定的差異,當然預後的情況也就有所不同了。
西醫體系
對於人體構造,雖然像是拆零件,分得十分細緻,但是最簡單的描述,也不出:四肢百骸、五臟六腑、各種腺體、血脈神經等等(按:中醫腺體歸屬於五臟六腑),西方醫學雖然只有500年左右,但是西方人善於科學研究,不斷精進的研究出:血液檢驗、影像檢測、各種針對性的檢測工具(如:心電圖、腦電圖等等)許許多多新的技術,並且藉此能夠準確的診斷出疾病,且這個診斷方式不會因醫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對於醫師的治療提供了穩定的治療前以及實際預後的效果,可以做最佳的比對。
個人理解:西醫也好、中醫也好,都是一心求進步,能為患者治病,讓病患們離苦得樂。雖然眼前也有一些唯利是圖的人,但我們也不能以偏概全!
銅人療法
以西醫診斷為準,主要就是西醫的診斷是標準化的,在療癒前和療癒後能清楚的比對其實際完成的效果。在西醫無法診斷出結果,而患者又確實感覺身體不適時,銅人療法則採取“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思路,用【按診】的方法找出疾病的問題點(按診的方法於下文詳述)。
治療(論治)
中醫
中醫的治療方法多樣性,中藥是藥食同源,不僅限於藥用植物,許多日常食用的動植物都可以入藥,使氣血疏通、幫扶不足、抑制過多,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除了中藥之外,還有針、灸、砭、按摩、推拿、拍打等等可說是種類繁多,因不同的病症而採取相應的治療手段,來治療患者,這些種類繁多治療方法,雖歷經數千年,依舊是廣大國人喜愛的治療方式。
西醫
西醫的治療簡單說,是以:西藥、外科手術、物理治療為主。在西醫的治療中,西藥絕大部分是化學合成的藥劑,或為對抗(如抗生素)、阻斷(疼痛)、抑制或提升(如:內分泌),外科手術除了外傷、骨折之外,大部分是進行病灶的切除(如:腫瘤、變異、炎症等),物理治療則是以傷癒後的復建為主(如:中風、骨折等預後)。
個人理解:中醫的治則以整體考量為主,因此沒有什麼傷害性。而西醫的治則,是以局部考量為主,採取對抗式的醫療方式,只針對患病的部位做治療,因為這樣往往又引起其它新的問題。
銅人療法
以患者身體整體考量為主。不使用任何藥物,以不同方法(針灸、推拿、敲銅人、骨傳導、全息傳導等等)以及不同的能量裝置,為患者補充所需能量,這些能量包含:生物電、光子、引力子、氧氣,這些都是譚氏療法的治療依據。
譚氏銅人療法的理論與基本觀念
以科學試驗結果為依據,其觀念與理論包含以下各項:
1、量子糾纏
以人類的意識、無意識、潛意識、集體意識、集體無意識與集體潛意識(榮格心理學)。意識是超越時空,沒有界限的。除了個人意識與集體意識的糾纏此外,當我們使用儀器裝置或治療工具時,也會與治療效果糾纏。
2、雙縫實驗之觀察者效應
在雙縫實驗中,觀察者的作用就是建立路徑資訊與觀測儀器的資訊關聯。關聯一旦建立,就會干擾干涉,無論觀測結果有沒有被記錄、有沒有被我們看到。當我們使用儀器裝置或治療工具時,也會與治療效果產生觀察者效應。 觀察者可以是物理儀錶、有意識的人類、或者是任何一種能夠與電子路徑形成糾纏的物理過程。
3、生物電(Bioelectric)
任何生物本體都包含其生物電,在人的生命的過程中,體內電子的消耗和供應的數量應該是相等的,這樣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供電放電失衡,就會導致人體各組織和器官功能的紊亂,這就是人體產生各種疾病的重要原因。使用銅人工具產生壓電電流,直接補充人體的生物電。
4、引力子(Graviton)
又稱重力子,一種量子物理學中,基於量子場論的架構,提出的假設基本粒子,這種量子的交換能產生引力。在神舟八號任務期間,腫瘤細胞就已經被帶到了太空中,這個濾泡型甲狀腺癌的腫瘤細胞取自一位42歲的男性身上。研究發現在太空執行任務期間,有關增殖、遷移、細胞骨架等多個基因均發生了調控。說明在太空失重狀態下,腫瘤細胞是會發生變化的。不少文獻也提供了相關證據。 銅人療法也依照這個實驗結果加入了引力子的裝置。
5、光子(Photon)
光即是波也是一種基本粒子(波粒二象性),是電磁輻射的量子。生物光子學是通過光學技術研究生物分子,細胞和組織的一門學科,是光子學領域的分支之一。
生物光子是指生物新陳代謝時處於高能態的分子向低能態躍遷時輻射出來的粒子。 銅人療法依照這個結果加入光子的裝置。
6、氧氣(Oxygen)
正常的人類細胞只需適量的氧氣量:不多不少,即可生存並保持健康,這項研究起源於 Otto Warburg博士(獲得 1931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種關鍵的平衡是由人體內一個錯綜複雜的氧氣感應過程調節的,這項發現使得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科學家 William G. Kaelin Jr.博士(William G. Kaelin, Jr., MD)成為2019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這種機制促使人們得以適應高海拔地區的生活,並在運動時向細胞輸送更多氧氣。然而,癌細胞為了生存也會挾持這種氧氣感應。
譚醫師總結出人體三個氧氣傳感器,分別位於上焦、中焦、下焦。這些傳感器會反映局部位置或器官缺氧的情況,並回傳到大腦,大腦做出增加血氧量的指令給相應的器官。如果傳感器失靈那麼就無法回傳信號,導致局部位置或器官缺氧的情況,因而致病。
譚氏銅人療法
譚氏銅人療法混合了中西醫學的精華,最主要的是中醫的經絡穴位的理論與實務,和西醫的神經學理論(按:西醫神經學的理論並沒有多少實際應用),作為治療病症的依據,從中醫的一句話【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展開治療。
不論是神經網絡或是經絡都一體適用,在譚醫師的著作【按診】中一一說明各個位置對應的臟腑和腺體,只要用按診的方式,都可以在相應的位置上找到壓痛點,並依此驗證所得到的結果來進行治療。
譚醫師這種勇於突破傳統思維的方式,締造了整套譚氏銅人療法,用中醫的最簡單道理“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經過數以萬計的病例,從中總結與解析出失傳已久的【華佗夾脊穴】,並重新注解了每個位置所對應的臟腑與腺體的關聯性,這不僅僅是中醫的經絡,同時也涵蓋了西醫的神經網絡。
在人體脊椎中心線旁開半吋就是華佗夾脊穴的穴位所在,對應疾病簡單明瞭。
華佗夾脊穴新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