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與金融
時空交易系統–是以我國先民智慧的結晶–周易的時空理論作為依據,並將這些簡明的方法與數據轉化為實用的參數,應用在指標裡,從而達到掌握黃金價格趨勢的目的。從交易前掌握趨勢方向,到交易中倉位控制,最終在趨勢的盡頭獲利平倉離場。
從事外匯或股市交易的朋友都知道,沒有一種指標可以滿足實際交易中的各種情況,任何一種指標都存在交易失敗的風險,但是如何增加勝率降低失敗的風險呢?我們相信只要了解時空的關係就能掌握更真實的行情變化與趨勢方向。
周易相傳是從上古時期伏羲氏創作了八卦開始流傳迄今,八卦是根據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以及大地萬物的生長凋零而做成的,他包含了天體運行與時間推移在大地產生的各種變化(季節更替、物種生滅等)所做成的。因此它是以理(宇宙規律),成象(卦),以上兩者都是有數(時間、空間角度等)可計算的。因此八卦是一個宇宙全息的縮影,也是宇宙全息的索引。後世的研習與發展,逐漸形成了完備的體系,但又因專注的領域不同,再分成易理派、象數派,各自依照自身做學問的重點研習發展,迄近代,其派別多不勝枚舉。但不論派別如何,溯其源流則萬流歸宗,俱都源於周易。周易中所說的先天八卦,起源於宇宙運行與萬物生滅的道理,簡而言之就是『時空推移造成所有物象』,能掌握時空循環規律,就可以預測所有事物的生滅。
時至今日,時空規律的精華早已濃縮成日曆(中國曆法:夏曆或農曆)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不需要從頭學習周易,而直接從曆法的規律裡找出適合我們應用的部分來用就好了。
周易時空交易法就是以中國曆法(度量時間方法)的週期為依據,並將這些週期的數字轉換成指標的參數,再經由指標的計算(理象數互相推演),在K線圖中顯示出指標圖像,協助我們檢視短期或中長期趨勢的方向、一個波段的頂底、並適時顯示交易信號。此外;搭配關鍵時空點、如:節氣日期、朔望上下弦月等日期,協助交易者做出準確的判斷。
不論市場如何變化,我們應該永遠站在旁觀者的位置,以客觀立場來看趨勢的發展!利用適當參數設置指標,根據指標的信號,判斷交易機會的來臨、在適當的時空點介入交易,並等候離場的的時機點。
時間
中國曆法如何度量時間
我國的曆法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始於古人觀天文,辨星相,從而逐步確立了時間的度量方式,以我們身處的地球為中心,建立起我國獨特的陰陽合曆的時間度量法,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農曆(或稱黃曆、夏曆),古人將一年(歲)分為四季(四時)、八節、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天、時辰等時間度量單位。這些單位除了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各有名稱之外,不論年、月、日、時辰等,都是以干支紀年的方式,用六十花甲(2、3、5、6、10、12、60進制)來記錄的。透過干支記錄的方式,我們可以直接了解到,每一天地球在公轉軌道上所處的位置,每一個時辰地球自轉的角度是多少,因此干支紀年不僅代表時間,同時也代表空間的位置。我們可以從下圖的羅盤中略窺其堂奧:
羅盤:顯示六十花甲、節氣各自對應的角度
七十二物候與十二辟卦對應圖
由於黃曆是師法自然規律而形成的,將宇宙運行規律與人類生活所需的元素集中表現在這部曆法裡。許多人每年春節前都會去買一本來年的黃曆,可以查看日子和時辰的吉凶等等,對農民而言可以掌握播種收成的時間,對漁民而言可以知道潮汐的時間,一本黃曆幾乎解決了所有問題。
如果我們善用曆法里關於如何度量時空的方法,就可以了解大小週期的起止段落,從而將這些週期的元素應用為MT4的指標參數,我們就很容易檢視到底目前該如何判定行情走勢方向。
1、曆法上歲與年的差異
我們平常談話或寫作很少將年與歲區分開,但是在我國的曆法上,年與歲卻是兩種不同的時間度量方法。簡單的說明如下;年:指的是從陰曆的正月初一到來年的除夕為止,稱為一年。歲:指的是從一年的冬至開始到來年的冬至前為止,稱為一歲。
年與歲的詳細差異如下:
年 |
歲 |
國曆(西曆、格里曆)年 |
|
計算法 |
月球對地球公轉週期 |
地球對太陽公轉週期 |
地球對太陽公轉週期 |
一年的月數 |
平年12月/閏年13月 |
12月 |
12月 |
月份的起止 |
以朔日為初一(又稱定朔*) |
以節為首日(如:立春為寅月第一天)(又稱定氣*) |
平均分配 |
一月的天數 |
小月29天/大月30天 |
視交節氣時間29~31天,冬天天數較短夏天較長 |
除2月平年28天/閏年29天外,大月31天/小月30天 |
一天的時辰數 |
12時辰 |
12時辰 |
24小時 |
一年的天數 |
平年354天/閏年384天 |
365.25日 |
平年365日/閏年366日 |
閏年計算方式 |
391年144閏或一般所說19年7閏 |
無閏年以冬至時間為準 |
每4年1閏年 |
記錄(表示)方式 |
數字 |
干支(六十花甲) |
數字 |
以上就是年、歲與國曆的差異之處。
注:
定朔:指的是以月球實際的朔日為月的起始。古代曾實行過平朔,指的是將每個月平均為小月29天,大月30天,但與實際有誤差,就廢除平朔採用定朔。
定氣:24節氣是指太陽的角度與黃經節氣位置交會的時間就稱為是節氣,由於地球公轉速度不是平均的,因此;以實際交會的時間點計算節氣就是定氣。
平氣:與定氣相對的就是平氣,指的是將一年的時間平均分配給每一個節氣,就叫做平氣。
2、歲中的各種度量方式
前面說過一年、四季、八節、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365.5日、每天12時辰、每時辰30分,這些都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和地球自轉來度量的。這些週期組合成完整的一年,並且形成我們人類生存自然環境的一年四季氣候變化,也影響世間萬物的生長凋零。
在周易中最基本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與我們的一年四季是一一對應的,實際上我們所用的黃曆就是周易時空理論的總結。具體的區分如下:
假設我們說一歲是一太極,那麼將歲一分為二(陰陽兩儀),前半歲(年)就是冬至到夏至前(陽儀),後半歲(年)就是夏至到冬至前(陰儀),再將前半歲和後半歲分別一分為二,那麼就有春、夏、秋、冬四季(四象:少陽、老陽、少陰、老陰)了。
我國曆法的四時、八節、二十四節氣都是以冬至為新的開始,在月份上為每年的子月,在節氣上為每年冬至開始,也正是所謂的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以天文的角度來說明的話,我們地球在公轉的軌道上(橢圓軌道),冬至後小寒前是地球距離太陽最近的時候,稱為:近日點。夏至後小暑前是地球距離太陽最遠的時候,稱為:遠日點。
有了這些基本概念,我們就可以進一步詳細說明一歲時間的結構與記錄方式。
六十花甲的時空點
黃曆中我們常見到干支的組合–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六十花甲),這是我國曆法最獨特的地方,他不像陰曆以數字計量,而是以干支 組合反復計量,也許許多人覺得不科學,而這個不科學正是最科學的地方。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用數字是無法同時直觀的表述時間與空間的變化,而干支記錄卻可以直接解讀時間與其所對應的空間變化。天干與地支(干支)分別是,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天干記錄時序,地支記錄方位,兩者合而為一即可準確標識出某一特定時空點的時間與太陽系天體的空間位置。這種度量法全世界獨一無二,只有我國才有。以下我們就逐項的說明各時空組成部分;
干支計歲簡介
首先我們說明干支紀年是什麼,干支–干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就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一直排列到癸亥為止,成為六十花甲,我們平常說某人的八字,就是用這個六十花甲計的出生年、月、日、時,如:2017年2月4日12時,為丁酉年、壬寅月壬戌日丙午時,前一日–2月3日的23點33分(2月4日的子時)交立春節氣,因此2月4日就是寅月的第一天
以干支紀年(歲),來看週期,那麼一個花甲就是60年,宋代易學大師邵康節傳世著作《皇極經世》以元、會、運、世、紀年,將我國自上古時期的歷史人物和事蹟做了完整的記載,他以1元=12會、1會=30運、1運=12世、1世=30年的方式表述,如果以元會運世的方式計算的話,一元=129,600年。已遠超過人類歷史。而走完一花甲的《元》就是700多萬年了。不過這是題外話。
承上所說的元會運世的層級,是1分為12、12之1分為30、30之1分為12、12之一再分為30,這麼逐層的分法是時間層級的框架,應用到我們日常用的曆法,1年=12月、1月=30日、1日=12時辰、1時辰=30干支分(1干支分等於4分鐘,正好是地球自轉1度所需要的時間)是一致的。有人會質疑月有大小月啊?是的,這是因為我國和現在通行的國曆(西曆、格里曆)不同的地方,黃曆是以地球黃道的時間點(24節氣中的節氣)為月份的起始點,這在曆法上稱為定氣,也就是以實際發生的時間為準,因此我們的黃曆中一年永遠是365.25日。而國曆則是以簡便的為主,採用平氣,也就是將12個月平均劃分為大小月,其間平年365日,而閏年多加一天(2月29日)366日來補齊時間的差異。可以顯示我們黃曆的計算方式十分精確科學,一點也不輸給西曆。
60花甲循環6次就是360,正符合圓周1圈的360度,也就是1歲。因此我國曆法中,60的倍數或公約數都是很重要而有用的時間數字。例如:180天、60天、5天等等。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歲與兩儀:
前面已說過歲的算法是用今年冬至時間點起,到來年冬至時間點前為一歲,這當中地球完成一圈公轉。我們進一步說明一歲中的陰陽關係,從冬至起到夏至止,將一歲一分為二:從冬至起到夏至前為陽,從夏至起到冬至前為陰。前後時間各有182.6天(視實際交節時間略有出入)合計365.25天。除了冬至和夏至陰陽兩儀之外還有一個相關的重點時空轉折點,由於地球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的。因此每年都會有一個離太陽最近和最遠的時間點,稱為近日點和遠日點,他們發生的時間分別是,近日點時間為小寒節(1月5日)前後、遠日點時間大約在小暑節(7月6日)前後。這是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譬如2016年黃金價格最高點7月6日(7/7為小暑)就在遠日點7月4日後2日產生,之後就持續下跌到12月15日並低位震盪調整到12月22日(12/21冬至日)上漲。
關鍵數字:5、10、12、30、60,60的倍數與公約數。
一年的四季24節氣與兩儀、四象、八節
一年四季眾人皆知,從時間上講,一季三個月,約90天的時間,是60的1.5倍。從空間上講,就是地球公轉軌道其中的一象限,角度是90°,那麼一年4季從第一季90°經過第二季180°、第三季270°,回到0°(360°)公轉一圈完成四個像限(四象)也就是四季。這四象也就是周易中少陽、老陽、少陰、老陰
關鍵數字:90、180、270、360
四時八節是非常重要的時空概念,是日地關係的重要時間節點,四時八節的分割法,不是只應用於年,而是可以用在任何週期的時間單位(年、月、日、時)或角度,如:45°、90°、135°、180°、225°、270°、315°、360°……等等。四時的每一個角度是90°,是360°的1/4,而八節的每一個角度是45°,45°是360°的1/8。這個1/4和1/8的分割法,在甘氏(江恩)的理論中被廣泛應用。不過各位不要被4分、8分和這麼多角度迷惑,實際應用的時候要依照你所需要的掌握的時間週期來換算成你需要的參數就可以了(後文會有具體說明)。
十二個月與二十四節氣
一歲十二個月,每個月公轉的角度為30°,但是如果以24節氣來說的話,那麼每一個節氣或中氣公轉的角度為15°。我們從下表中的的節氣時間可以看出節氣之間的時間約為15日,也就是公轉15°。每一個月都是從交節氣開始,一個月中還有一個中氣,列表如下:
月份 | 節氣 | 中氣 | 備註 |
子月 | 大雪/12月8日 | 冬至/12月22日 | 所標識的日期與實際日期可能有1~2天的差異 |
丑月 | 小寒/1月6日 | 大寒/1月21日 | 同上 |
寅月 | 立春/2月6日 | 雨水/2月21日 | 同上 |
卯月 | 驚蟄/3月6日 | 春分/3/21日 | 同上 |
辰月 | 清明/4月6日 | 穀雨/4/21日 | 同上 |
巳月 | 立夏/5月6日 | 小滿/5月21日 | 同上 |
午月 | 芒種/6月6日 | 夏至/6月21日 | 同上 |
未月 | 小暑/7月8日 | 大暑/7月23日 | 同上 |
申月 | 立秋/8月8日 | 處暑/8月23日 | 同上 |
酉月 | 白露/9月8日 | 秋分/9月23日 | 同上 |
戌月 | 寒露/10月8日 | 霜降/10月23日 | 同上 |
亥月 | 立冬/11月8日 | 小雪/11月23日 | 同上 |
表中備註欄的“所標識的日期與實際日期可能有1~2天的差異”,舉例說明如下:2017年立春節交節時間,為2月3日晚上11點33分(23:33),到下一個節–驚蟄節的交節時間是3月5日下午5點32分(17:32),這中間的時間實際上為29天17小時多,不足30天(但地球在公轉軌道上實際運行30°)。再舉一例,2017年芒種節交節時間為6月5日晚上7點36分(19:36),到下一個節–小暑節的交節時間是7月7日上午5點50分(05:50),這中間的時間實際上為31天10小時,超過31天(但地球在公轉軌道上實際運行30°),因此在時間上會略有出入。準確的交節時間可以上網搜索並下載日梭萬年曆,裡面有曆法上每一天完整的說明。
關鍵數字:12、15、24、30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
古書云:一候五日、三候一節、六候一氣。意思就是5天為1候,一個節氣到中氣是3候,也就是15天,從中氣到下一個節有時3候,也就是15天,如此完成一個月30天的周期。同時他也說明了在以日為單位的時間元素裡,5天是最小單位。這是什麼原因呢?簡單說1日12時辰,5日60時辰,仍然是60花甲一循環的概念。因此一歲=24節氣=72物候=360°(圓周)=365.25日。至於360度如何平均到365.25天,則另有計算方法,由於說明繁複,又與外匯交易無關,這裡就不詳述了。
將上述時空段落總結如下:
1年有72物候,每個物候是5天、60個時辰,地球公轉空間運行約5°,24節氣中的節氣與中氣,每個節氣到下一個中氣是3候、15天,地球公轉空間運行15°,每個中氣到下一個節氣也是3候、15天,地球公轉空間同樣運行15°。一個節氣到下一個節氣是30天,地球公轉運行30°,約為29~31天的時間。
關鍵數字:5、15、24、30、60、72
日、時辰與分
黃曆中的日是以地球自轉一圈(360°)為1日,1日又分為12時辰,1時辰又分為30分(每分等於時鐘4分鐘,也是地球自轉1°所需的時間),如果依照古代計時對時間的稱呼法,1個時辰又可分為“初”與“正”兩段,譬如:子時始於晚上11點,11點就叫“子初”,到了12點就叫“子正”,如此一天又可分為24小時,正好與1年的24節氣相呼應。因此1個時辰等於地球自轉30°,3個時辰走一象,就是自轉90°,6個時辰自轉180°,9個時辰自轉270°,12個時辰完成自轉360°,開始新的一天。
關鍵數字:4、12、24、30、60、90、180、270、360
3、年的計算方式
年是以月球對地球公轉週期來計的,月球公轉12次(平年)或13次(閏年)是1年,月球公轉(從朔日到下一朔日)週期為29.5天,也就是說平年與閏年相差30天,閏年的目的是修正陰曆年與回歸年(歲)的日數差異,差異如下表:
平年的天數 | 閏年的天數 | 歲的天數 | |
1年/歲 | 354天 | 384天 | 365.25天 |
12平年/7閏年/19歲 | 4248天 | 2688天 | 6939.75天 |
平年+閏年/歲 | 6936天 | 6939.75天 |
年、平年與閏年。
空間
凡是操作外匯交易的對於空間的理解是價格的漲跌空間,如果我們將他以大自然的形式表述的話則是,天體運行由零度(0°)出發至360°(回歸到零度-0°)、萬事萬物的生長與凋零,大家都知道八卦、六十四卦、陰陽五行是周易對宇宙及自然界各種現象的說明,但是其中關於萬物生長與凋零的究竟哪些是重點呢?我個人的理解有三個部分;關於生長密碼的有,源自道德經的解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講到萬事萬物由生至滅的完整過程則有:十二長生運【胎、養、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在不同季節中有利於某種五行屬性,或不利於某種五行屬性的:【旺、相、休、囚、死】等三件關於生長與衰敗的說明。我們一一解釋如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如果我們用數學方式來解釋這句話,那麼他的表述形式如下:
0=0
0+1=1
1+0=1
1+1=2
1+2=3
2+3=5
3+5=8
5+8=13
8+13=21
13+21=34
21+34=55
34+55=89
55+80=144
上述加法的和即為眾所周知的斐波納契(Fibonacci)數列,其中每一個數字除以後一個數字的商接近於0.618,也就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黃金分割比率:0.382和0.618的由來。這個數列和這個比率存在於我們生活周遭自然界中,我們人類的骨骼也存在這樣的比率。詳見時空交易法教程-03 認識生長密碼。
它可以明確的告訴我們每個生長階段的段落,在MT4界面上,利用斐波那契回調線,我們可以輕易的分辨趨勢、可能的目標位置(空間)等等。
十二長生運
是以人類的生命的過程為例來說明,萬事萬物由生長到凋零的過程。如果我們用外匯市場的走勢來做對比說明;胎、養是低位震盪盤整的過程,長生~帝旺是由低點到最高點的過程,衰~絕是高點到低點的過程,然後又進入了胎、養盤整過程,並從新開始新一輪的漲跌。
旺、相、休、囚、死
這是說明某種五行屬性在不同季節中所面臨的生存條件是否有利或不利該五行屬性,也就是所謂的五行生剋,表中的旺是能量最強的時候,相次之,休則為中間位置,死是能量最弱的時候,囚次之;我們用下列對照表說明季節對於不同五行屬性的影響:
春 | 夏 | 秋 | 冬 | 四季 | ||
旺 | 木 | 火 | 金 | 水 | 土 | 當我者旺 |
相 | 火 | 土 | 水 | 木 | 金 | 我生者相 |
休 | 水 | 木 | 土 | 金 | 火 | 生我者休 |
囚 | 金 | 水 | 火 | 土 | 木 | 剋我者囚 |
死 | 土 | 金 | 木 | 火 | 水 | 我剋者死 |
基於上表,我們往往會看到黃金價格在夏天來到最低點,然後秋天開始上漲,或是價格春天一路上漲到夏天至最高點,然後開始下跌。秋天的時候黃金價格往往處於高點,而冬天的時候黃金價格往往處於低位。
如下圖所示,圖中黑色底色的為價格K線圖,圖中標識的2、5、8、11,其所代表的分別是2:立春、5:立夏、8:立秋、11:立冬
圖中我們可以看到8~12(11右側K線),大體上都是越來越低的走勢
本文為作者原創,全文引用或部分引用,請標識原文出處,以示對作者的尊重。